“瞒报”和“私了”是一出双簧 |
分类:时事点评 时间:(2011-05-03 12:28) 点击:144 |
4月26日,黑龙江省鸡西市滴道区桂发煤矿发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造成9名矿工遇难。发生事故后滴道区私自处理,并刻意瞒报事故。对此,鸡西市委决定,对滴道区主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区长韩树国予以免职。滴道区委决定,对滴道区煤炭生产安全管理局局长刘崇和、主管副局长张洪臣予以撤职。在事故调查清楚后,按相关责任做进一步处理。 这起矿难,有两幅图景,一幅是滴道区政府的“不知道”、“请(记者)关照”,是所谓“瞒报”;另一幅是矿主的“心脏病”、“赔偿金”,是所谓“私了”。 这两幅图景拼合起来,传达出的信息是:“不否认死人,但否认矿难”;或者说,“不否认死人,但否认死因”。 “瞒报”的“瞒”,瞒的不是“死”而是“死因”;“私了”的“了”,了的不仅是“死”还有“死因”,并且了“死因”比了“死”更为重要。这意思是说,“瞒报”和“私了”,是一出双簧。“瞒报”与“私了”是一套机关,其核心是“死因”的处理。 “心脏病”的证明、“鸡西市公安局滴道区分局刑事科学技术大队”的公章、“火化”的手续,赔偿金之外的这些安排,只有一个主题,就是变更死因。也就是说这个“私了”,了的不是一件事而是两件事,一是赔偿,二是死因,并且二是一的前提:死因的变更,是获取赔偿的前提。 这个“私了”的不寻常之处,是这个出自“鸡西市公安局滴道区分局刑事科学技术大队”的公章。这个公章,透露了一线天机,透露了这个“私了”背后的操作程序,并非是慌手乱脚的临机处置,而更近于是一种沉着自信的惯例安排。 背后的逻辑大致是这样的。通过如此“私了”,对死因进行了合乎手续的变更,从形式上免除了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扫清了每一层负责者的签字障碍,这是“瞒报”得以通行的关节。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安排应当是有效的。更严重些的可能是,“瞒报”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成为下级的工作程序和上级的隐形默许。 瞒报,是因为死因比死人更重要,是因为真实的死因往往是不可接受的,真实死因关乎个人的升迁、关乎班子的业绩、关乎一方的财税来源是否可以持续、关乎更上一级的总指标、大盘子,有时还关乎更多,于是,死因就变成了文章、变成了博弈。根据记者的调查,鸡西矿难不仅仅是若干矿工死难的事情,而且牵涉到煤矿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这一点更进一步加强了瞒报的倾向。 死因的背后曾经是一盘棋,可反复博弈之后瞒报变成了定式。定式有其自身的力量,有助于行政当事人规避良心“拷问”和理性计算,这一点从“选举年、请关照”的反复叮咛可见一斑:当事人已然成为瞒报定式的俘虏,他的眼中已然看不见特出的矿难,只余下惯例的安排,即使面对来自中央媒体的记者,也并未打起十二分精神。 究深一步,矿难者的死因之所以被安排、被复杂化,行政当事人成为瞒报定式的俘虏和牺牲品,其原因恐怕还要到体制上找、从地方政府的GDP锦标赛机制上去找。 希望不久的将来,类似鸡西矿难这样的瞒报能变成孤例,而不是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