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传染”与“躲猫猫”异曲同工 |
分类:时事点评 时间:(2011-04-28 10:10) 点击:146 |
真相是事情的本来面目,照说谁也无法改变,但这个面目并不总是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真相可以被掩饰、被涂抹,直至变得无法辨认。于是公众仿佛患上了“真相饥渴症”,诸多公共事件,往往演变成公众与相对方的真相博弈战。一方是急迫而焦虑的追问,一方使出浑身解数掩盖真相。真相似乎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稀缺品。 眼下,公众又面对一个亟待知晓的真相:陕西榆林市鱼河中心小学的学生在饮用了蒙牛学生奶后,有学生出现发烧、肚痛、腹泻等症状,先后有251名学生入院治疗。真相到底是什么?公众翘首盼来的是当地官方一则三百字的通报,称抽检牛奶未检出致病菌,各项指标合格。对此,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牟静君表示,亚洲人在空腹饮奶时易出现乳糖不耐症而腹泻,也不排除学生间情绪的互相干扰与传染等。 有道是“三天不上网,不懂‘打酱油’,不懂‘俯卧撑’”。这一回,我们知道自己原来也不懂“情绪传染”,眼看又一个诡异的“流行语”问世了。回头看看此事件的经过,蒙牛事发后急于撇清责任,声称是“早晨空腹喝奶”所致,揭开事实真相要靠检验结果。牟静君的表态,从第三方的角度肯定蒙牛此前的态度和说辞,并强调“学生奶推广本身也有一定风险”,那意思是这次榆林学生娃拉肚子很正常,没喝死人就很不错了。 说瞎话的“最高境界”是连自己都信以为真,“最差水平”则是连几岁的孩子都唬不住。很遗憾,“情绪传染”的说谎嫌疑度属于后者。就拉肚子而言,如果某人喝了牛奶,那么牛奶只是导致他拉肚子的疑因之一。可是251名学生“预备起,齐步走”,集体出现发烧、呕吐、腹疼、腹泻等中毒症状,他们又都喝了同一品牌的牛奶,无需请出大侦探福尔摩斯,小学生都会明白这是咋回事了。 针对蒙牛和牟静君的说法,网民拟定了《M牛牛奶饮用规范守则》,包括不能空腹喝,也不能饱腹时饮用,否则容易引起呕吐、腹泻等症状;处于半饱状态下,同样不宜饮用;喝M牛牛奶,不能喝冷的;喝之前严禁锻炼;喝M牛牛奶的同时,不可吃鸡蛋;为避免情绪传染,饮用M牛牛奶时应设独立封闭单人包间;喝M牛牛奶,建议同时服用等比消炎药,如此等等。这真是个好主意,只要不按守则要求喝的,出了问题蒙牛大可以一推了之,谁叫你不遵“医嘱”? 据媒体披露,此次事件中的学生奶是由蒙牛集团宝鸡工厂生产,而这并不是该厂第一次出现问题牛奶。去年4月22日,陕西周至县马召镇一小学的18名学生,在饮用了当天早上发放的蒙牛核桃奶后,先后出现了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中9人情况较为严重入院治疗。但后来的调查结果亦称,问题与蒙牛牛奶无关。真相是否果真如此,现在公众也无法知道,但毫无疑问,蒙牛这次出事是“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了两次”,透支了公众的信任。 让公众哗然的,并不单是251名学生“被喝倒”,而更是事后企业和相关方面对真相的蓄意掩盖和回应公众质疑时超出常理的“解释”。统计学上有个实际推断原理,即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若发生了则有理由首先怀疑原假设的真实性,公众的“不相信”是一种对常识的坚守。“网民守则”无疑是追寻事件真相受挫后而表现出的一种戏谑和无奈,是一种微妙的诉求转变。 “情绪传染”的藉口明显违背常识、不合常理,难免让人想起备受公众腹诽的“躲猫猫”事件。虽然两起事件的主体不同、对象不同、背景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共同点是把“见不得光”的东西捂着、盖着、掖着,实在捂不住了便随便找个理由,嘲弄公众智商,消耗公信力。“情绪传染”与“躲猫猫”是同根生的两个枝杈,这个根就是相关当事者对公众的轻慢。 传播大师霍夫曼曾说:一切不确定、未知的东西是恐惧和疑惑的根源。不愿意直面真相,甚至企图掩盖真相,只能给“不明真相”的公众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发挥余地。蒙牛这起闹得沸沸扬扬的事件,或许和许多类似的公共事件及其结局一样,就这样画上一个句号。但公众有理由怀疑蒙牛在“情绪传染”的背后,定然有某些摆不上台面的东西。而这种猜想对于身为乳品行业老大的蒙牛带来的损害,远比如实披露事件真相可能带来的损失,要大出很多倍,恰似“躲猫猫”事件对公权部门公信力的损伤。 “情绪传染”的戏剧性和“躲猫猫”虽不可同日而语,其隐喻都是一样的,坚守生活常识和朴素正义的公众,不容轻佻和随意地挑战,谁低估公众智商和对正义的强烈诉求,其自身就是“二百五”。背离真相、似是而非的招数一旦成为让公众失望、愤懑的新“流行语”,遍体鳞伤的恰恰是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