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资料
许斌龙
许斌龙律师

加载中...
  • 执业证号:13101200720885499
  • 资格证号:
  • 地区:上海-长宁区
  • 手机:13621828258
网站公告
手机:13621828258
微信号:xubinlonglvshi
(因工作性质原因,本人可能无法及时提供电话咨询,请当事人撰写一个案件说明,并整理好相关材料,一次性发送到上述微信号)
分类
网站文章
好友
暂时没有好友

以资抵债合同的效力-甘肃省石油供销总公司与兰州市红古区人民政府、兰州市 红古区红古乡人民政府以资抵债协议纠纷案

分类:案例集锦    时间:(2013-09-20 09:07)     点击:865
以资抵债合同的效力
甘肃省石油供销总公司与兰州市红古区人民政府、兰州市 红古区红古乡人民政府以资抵债协议纠纷案
【裁判摘要】
以资抵债属于清偿债务的一种方式,通过偾务人将其特定资产作价移转 给债权人,从而清偿其对债权人负有的相应债务。只要合同双方的意思表示 真实,协议内容不违反国家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便为有效合同。合同一方不 能因为事后经营抵债的资产不成功便质疑原以资抵债合同的有效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离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2007)民二终字第148号
上诉人(原审原告h甘肃省石油供销总公司。住所地:甘肃省兰州市城 关区南稍门外28号。
法定代表人:李学恩,该公司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张国泰,该公司职员。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兰州市红古区人民政府。住所地:甘肃省兰州市 红古区海石湾。
法定代表人:陈静,该区区长。
委托代理人:王孝宁,该区副区长。
委托代理人:李明,.甘肃经天地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兰州市红古区红古乡人民政府。住所地:甘肃省 兰州市红古区红古乡薛家村289号。
法定代表人:包金山,该乡乡长。
委托代理人:李明,甘肃经天地律师事务所律师。
上诉人甘肃省石油供销总公司(以下简称供销公司)为与被上诉人兰州市 红古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红古区政府)、被上诉人兰州市红古区红古乡人民 政府(以下简称红古乡政府)以资抵债协议纠纷一案,不服甘肃省高级人民法 院(2006)甘民二初字第29号民事判决书,现提出上诉。本院依法组成由审
一、合同的效力丨04$
判员付金联担任审判长,代理审判员王涛、李相波参加的合议庭进行了审理, 书记员安杨担任记录。本案现巳审理终结。
原审法院审理查明:1994年,红古乡政府为扶持辖区内乡镇集体企业兰州 特种焊材厂(以下简称焊材厂),先后向供销公司法定代表人李学恩借款155 万元,约定年利率33. 33%。后由于无力偿还,红古乡政府(甲方)于1999年 1月4日与供销公司(乙方)签订了《产权整体移交协议书》,约定:双方商定 自1999年1月1日起由甲方将所属“兰州特种焊材厂”整体移交给乙方,产权 归乙方所有;移交后的企业原集体性质不变,产值乙方同意可由甲方统计,税 收乙方保证在甲方处缴纳;甲方从夏楚雄、李学恩等六人名下所借的155万元 本金、61万元其它费用、275.2万元利息,共计491. 2万元由乙方承担,并负 责偿还;原企业在农行红古营业所的40万元贷款及利息,由甲方承担(甲方指 定其所属的工业公司承担);其余发生在乙方接收前的该企业一切债权债务均 由甲方承担,并负责偿还债务;协议生效后,该企业所发生的一切债权债务由 乙方自行承担,甲方不负任何责任;乙方有权使用甲方所移交后的Y5合金专 利技术及生产工艺;企业所属机构、管理人员、工人配备等由乙方自行招聘; 甲方保证乙方厂地无限期使用,乙方每年向甲方缴纳土地使用费5万元整(第 —年免交)等。当日双方还签订了一份《补充协议》,约定:经甲乙双方商定 原焊材厂在移交乙方前所发生的应付帐款19. 56万元及应付工资1. 8万元,共 计21. 36万元,由甲方负责核实清查;乙方待接收全部财务账目后,认为确属 无误照付,若有出人或不实,乙方决不承付;经双方确认乙方进人正常生产后, 由乙方将此应付的资金划拨给甲方。同年1月8日,红古乡政府将焊材厂全部 资产登记造册整体移交给供销公司。同时,双方在焊材厂资产移交明细表上盖 章签字确认。之后,供销公司即接管了焊材厂,并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同年7 月16日,供销公司与Y5合金技术原研发人员樊华签订协议书,约定聘用樊华 为焊材厂总工程师,负责生产技术工作。
1999年8月29日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红古区政府与供销公司签订了 《甘肃省石油供销总公司整体接受兰州红古特种焊材厂投资920万元开发Y5合 金生产项目协议书》(以下简称《开发Y5合金项目协议书》)。该协议书内容 与红古乡政府和供销公司签订的《产权整体移交协议书》内容基本相同。2001 年7月18日,红古区政府与供销公司又签订了一份《补充协议》,主要内容为: 为发展、开发高科技的兰州特种焊材厂,双方根据原协议第八条之规定,协商 签订补充协议:“如发生经济纠纷、经营双方协商不妥时,同意由西安仲裁委 员会仲裁”;“此补充协议同1999年8月29日协议同受法律保护”。
2001年8月,供销公司持该补充协议向西安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请求解
0441最高人民法院商亊审判指导案例•合同卷
除与红古区政府签订的《开发Y5合金项目协议书》,由被申请人红古区政府归 还491. 2万元,并赔偿用于生产的投资2095529. 33元及777744元的损失等。同 年11月23日,西安仲裁委以西仲裁兰站字(2001)第1号裁决书裁决:1.申 请人供销公司与被申请人红古区政府签订的《开发Y5合金项目协议书》无效;
2.被申请人红古区政府向申请人供销公司返还其偿还的债务4912000元,赔偿 损失1031126. 99元;3.本案仲裁费54400元供销公司已预交,该会不予退还。 仲裁费供销公司承担10880元,红古区政府承担43520元。以上计红古区政府 应付供销公司5986646. 99元,于裁决生效后15日内付淸,逾期按同期银行利 率承担赔偿金。
2002年2月21日,供销公司持上述仲裁裁决,向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申 请执行。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供销公司请求返还的491. 2万元债务,系 红古乡政府所拖欠。后无力偿还,便签约将焊材厂整体移交给供销公司予以抵 偿。而该仲裁裁决将红古区政府列为被执行人向申请人返还上述债务,主要证 据不足,主体不当。故该院于同年11月8日以(2002)兰法执字第315号民事 裁定书裁定对仲裁裁决不予执行。之后,供销公司先后向有关部门多方申诉无 果。2006年6月1日,供销公司向原审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依法判令红古乡政 府、红古区政府向供销公司返还为其偿还的债务4912000元及损失;判令赔偿 供销公司投资损失2904599. 30元及其他损失3649869. 80元;判令红古乡政府、 红古区政府承担仲裁费54200元及执行费8037元和本案诉讼费。
另査明:1989年9月20日国家专利局给甘肃省机械研究院颁发的专利证 书载明:该专利技术全称为“莱武氏相强化铁基硬质合金”;发明人为董元源 (系研究院所属机构兰州材料应用保护研究所负责人);专利权人为甘肃省机械 科学研究院。
1993年7月13日,红古乡政府与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内部所属机构兰 州材料应用保护研究所签订了一份合作协议书,约定:双方合作组建“兰州特 种焊材厂”,经济性质为股份合作制,项目一次性投资核算为300万元,其中红 古乡政府投资200万元,研究所投资85万元,其余部分以向社会募集股份或借 贷等方式筹集(报经工商注册登记时企业性质为集体所有制,注册资金达 465. 98万元)。同时还约定:红古乡政府向研究所提供专利技术保证金及技术 转让费共计85万元,其中15万元于协议签订之日起两周内支付到研究所的财 务账户,在企业产品达标后,再付20万元,技术价格的其余50万元作为股份 投人。焊材厂于1996年注册登记成立后,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委派该专利技 术发明人董元源及其他技术研发人员到该厂做技术指导及管理工作。
1997年11月18日,窑街矿务局教师石富成以江苏吴县市苏普燃料有限公
一、合同的效力丨045
司负责人(乙方)的名义与红古乡工业公司(甲方)签订《承包协议书》一 份,约定甲方将所属焊材厂承包给乙方生产、经营;承包期五年;共计交纳承 包费135万元等。协议签订后,作为焊材厂主管单位的红古乡工业公司,于 1998年3月任命石富成为焊材厂厂长,并办理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
原审法院审理认为:供销公司和红古乡政府签订的《产权整体移交协议 书》及《补充协议》,具有以资抵债的性质,双方意思表示真实,协议内容不 违反国家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且已实际履行,红古乡政府将焊材厂及其技术均 已交付给供销公司,供销公司已实际接管、经营,故应依法确认为有效。对于 双方协议所涉专利技术问题。焊材厂成立时,由于专利权人同意作价人股投入, 该项专利实施许可权属巳发生变更,归属于焊材厂,供销公司诉称该专利技术 已于2003年被省机械研究院以1670万元转让给甘肃罗牛山公司,但未举证证 明。如原专利权人确有另行转让行为,供销公司则应以焊材厂名义另行主张权 利。至于供销公司起诉提出的焊材厂被兰州纸箱厂和周围农民哄抢、盗窃的问 题,则分属不同主体之间不同性质的法律关系,供销公司亦应另行主张。对于 供销公司与红古区政府签订的《开发Y5合金项目协议书》及《补充协议》,由 于双方虽签署了书面协议,但因双方均没有支付对价的真实意思表示,相互并 未发生实际交易行为,协议中约定红古区政府履行交付焊材厂及其技术等义务, 违反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等价公平的原则,该协议内容损害国家利益,故 依法应确认为无效。另外,本案供销公司与红古乡政府之间所签《产权整体移 交协议书》虽然合法有效,但供销公司自1999年1月4日与红古乡政府签订该 协议至2006年6月1日起诉,已超过了法定诉讼时效,依法不享有胜诉权。该 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条、第一百三十五条之规定判决:驳 回甘肃省石油供销总公司的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79794元,由甘肃省石油供 销总公司负担。
供销公司不服原审法院的上述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称:一、供销公司 与红古乡政府之间的《产权整体移交协议》是无效协议,依法不发生法律效 力。该协议为附条件协议,在协议公证、营业执照变更手续后生效。原审法院 认定《产权整体移交协议》及补充协议有效,是片面而且武断的。二、关于Y5 合金专利技术问题。本案中焊材厂是基于Y5合金专利技术而发起成立的。供 销公司是基于以下两点才考虑以资抵债方式接收焊材厂的,一是红古乡政府巳 无偿债能力;二是焊材厂整体资产包括专利技术利用接收后可以直接进行生产, 创造效益。因此供销公司基于该项专利技术使用权的转移与红古区政府达成了 《产权整体移交协议书》。对于Y5合金专利技术,双方做了约定:供销公司有 权使用红古区政府移交后的Y5合金技术及生产工艺。但是在供销公司试生产
0461最高人民法院商事审判指导案例•合同卷
期间,发现这项专利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不能克服的问题。经了解,由于专 利权人甘肃省机械研究院与特种焊材厂存在专利使用权转让纠纷,而未协助焊 材厂掌握合金生产工艺及技术。使焊材厂未能攀握Y5合金生产全部专利技术, 才导致供销公司在试生产期间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红古乡政府与他人存在 专利使用权纠纷,在专利使用权归属不明,而且在未掌握Y5合金生产核心生 产技术和工艺的情况下,隐瞒真相,虚构事实,明知其后果必然要给接收一方 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三、关于红古区政府的法律责任问题。1999年8月29 日,供销公司与红古区政府订立了《开发Y5合金生产项目协议书》,这一协议 书与供销公司和红古乡政府订立的移交协议并不发生冲突。红古区人民政府作 为红古乡人民政府的上级,其有权代表下一级政府对其管辖的企业的产权归属 做出决定。这是当时政府管理体制造成的,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但是一审法院 却以双方没有支付对价的真实意思表示,相互并未发生实际交易行为。这是不 顾事实及当时特定历史条件的形而上学的看法。四、关于诉讼时效的问题。原 审法院不加分析即错误地适用《民法通则》关于“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和 “诉讼时效期间开始”的规定,供销公司一方诉讼时效不存在问题。请求二审 法院公正审理本案。
红古乡政府答辩称:一、关于本案的诉讼时效。从1999年1月8日红古乡 政府将焊材厂交给供销公司后,该公司从未就焊材厂问题提出过任何异议。本 案早已超过了诉讼时效,供销公司丧失了法律规定的胜诉权。二、原审判决认 定双方之间《产权整体移交协议》的性质是正确的。该合同已得到实际履行, 供销公司已实际接管、经营焊材厂。供销公司以未将协议公证、未变更营业执 照为由否认合同效力没有法律依据。三、关于合金技术使用权问题。该专利技 术获得国家科委重大科学进步奖,在当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已在焊材厂实验 中顺利通过,并和外地企业签订了巨额订单。供销公司在多次考察后认为该技 术具备巨大的市场潜力后才与红古乡政府签约的。造成该厂无法启动和生产有 缺少资金和人员管理等诸多原因,与红古乡政府无关。四、本案最初是由红古 乡政府办厂向供销公司借款引发的,借款的本金仅为110.05万元,利息高达 33.3%。请求驳回供销公司的上诉,维持原判。
红古区政府答辩称:一、红古区政府不是本案的适格诉讼主体,不应承担 法律责任。1999年1月8日,供销公司已经从红古乡政府手中取得了焊材厂的 产权。在同年8月的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供销公司为宣传、推介焊材厂, 将该企业作为交易成果在交易会上签约。双方所签订的协议和供销公司与红古 乡政府签的协议内容完全一致,双方都明知该协议项下没有真实的交易目的和 交易关系。二、红古区政府不拥有焊材厂的产权,无权处分他人的财产。而且
一、合同的效力 |047
红古区政府与供销公司签订协议时,焊材厂已归供销公司所有。签约的目的就 是为了宣传,没有实质性的交易。三、本案已超过诉讼时效。请求驳回供销公 司的上诉,维持原判。
本院经审理对原审查明的事实予以确认。
本院认为:本案的纠纷是因履行《产权整体移交协议书》及《补充协议》 而发生的。供销公司与红古乡政府之间签订的《产权整体移交协议书》及《补 充协议》,具有以资抵债的性质,双方意思表示真实,协议内容不违反国家法 律的强制性规定,应为有效合同。供销公司认为该协议是无效协议的上诉主张, 没有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双方签订上述合同后,红古乡政府便将焊材厂 及其技术交付给供销公司,供销公司已实际接管、经营焊材厂。供销公司以协 议没有公证、企业工商登记手续没有变更为由否认合同的效力,本院亦不予支 持。
1999年8月在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红古区政府与供销公司签订了《开 发Y5合金生产项目协议书》,双方都明知合同内容是对巳经履行完毕的《产权* 整体移交协议书》的复制。双方签约的真实目的是把签约项目作为兰州投资贸 易洽谈会上招商引资的成果。虽然该协议书不具有实际履行的意义,但双方的 协议并不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法规,也不存在损害国家利益的情形。原审判决 认为《开发Y5合金生产项目协议书》违反民法通则等价公平的原则,损害国 家利益,确认为无效合同没有法律依据,应予以纠正。
关于供销公司起诉红古乡政府的诉讼时效问题。在发生纠纷后,供销公司 以红古区政府为被申请人向西安仲裁委提起仲裁。在仲裁裁决不予执行后,供 销公司从未间断地通过各种途径向红古区政府主张权利。虽然没有证据证明供 销公司曾直接向红古乡政府主张权利,但无论从红古乡政府与红古区政府的隶 属关系看,还是从供销公司向红古区政府主张权利的内容看,均应认定供销公 司就《产权整体移交协议书》主张了权利。原审法院以超过诉讼时效为理由驳 回供销公司对红古乡政府的诉讼请求不当,应予纠正。
本案涉及的焊材厂整体资产转让中包括Y5合金生产核心生产技术的使用。 在供销公司与红古乡政府签订合同时,红古乡政府向供销公司出示了有关专利 技术的材料,供销公司对专利技术的权属状态是知晓的,没有证据证明红古乡 政府隐瞒实情。况且,专利权属的相关信息资料也是对社会完全公开的。所以, 供销公司关于红古乡政府与他人存在专利使用权纠纷,在专利使用权归属不明, 且在未掌握Y5合金生产核心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情况下,隐瞒真相,使其发生 损失的上诉理由没有事实依据。焊材厂成立时,红古乡政府就使用专利技术与 专利权人达成了协议,焊材厂拥有该项专利技术的使用权。正如供销公司上诉
0481最髙人民法院商亊审判指导案例•合同卷
所称,其与红古乡政府达成《产权整体移交协议书》,看中的是焊材厂可使用 的Y5合金生产核心生产技术。然而,当时Y5专利技术是否达到具有批量生产 的成熟技术程度,它能否从专利技术转为带来经济效益的工业生产技术还有许 多制约的因素,不仅仅取决于于技术本身,还取决于生产条件和环境、技术人 员的水平等等。供销公司认为专利技术接收后就可以直接进行生产,创造效益, 但在试生产期间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预期的利益落空。客观地讲,这是供 销公司在商业决策上的风险,供销公司应自行承担。
综上,供销公司上诉理由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原审认定 事实淸楚,处理结果正确。本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 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本案二审案件受理费60100元,由甘肃省石油供销总公司负担。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发表评论
许斌龙:
验证码:   匿名评论

许斌龙律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