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救济】为何订单农业违约救济难 |
分类:从业心得 时间:(2014-11-27 14:17) 点击:360 |
【违约救济】为何订单农业违约救济难 【违约救济】为何订单农业违约救济难 订单农业经营形式是指:在农业生产之前,农民与企业或中介组织签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由此来确定双方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农民根据合同组织生产。农业订单本质上是农民与企业签订的买卖合同。所以订单农业的相关法律问题应当纳入到合同领域进行考察。目前订单农业最大的难题就是违约率太高和违约后的救济难。与农户签订订单的企业一般都经济实力雄厚,掌握充分的市场信息,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而农户普遍规模偏小,资金力量薄弱,再加上分散的农户缺乏代表自身利益的组织,一旦发生企业违约的情况,农户必定势单力薄,在与企业进行合同谈判时处于不利地位。 很多学者分析订单农业出现诸多法律问题主要是因为诚信原则的日益缺失。不可否认,合同履行时缺乏诚信是导致违约的一个原因,但对于订单农业来说,导致违约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在我国这种尚未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农业生产更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首先,农业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生物本身生长过程及外部自然力量的多种不可控因素导致了农业生产活动要面临极高的自然风险。这使得农业产出水平呈现波动性。其次,农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农业生产的生物学特性使得生物有机体,特别是个体受自身生长发育繁殖规律与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产品质量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正是这些不确定性导致了农业生产经营的高风险性,也由此带来违约问题。 确立农业订单为预约合同是一种解决思路 理论界有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制度设计,即引入期权理论中的卖权机制。在订单合同中为农民提供卖权(随行就市,保底收购),完善订单农业。但这一制度设计把合同双方当事人人为地置于不平等的地位,违反了民法的平等原则,尽管有些学者又提出这一制度是以农民向企业交纳期权费为前提的,但这也仅仅是为企业稍稍减轻了风险。这种只注重保护农民利益而忽视企业利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必须寻求一种平衡机制,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 基于农业订单标的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农民与企业签订的农业订单并不是最终确定的合同(即本约),而是预约合同,是保证本约实现的合同。对预约合同(或称预约)这一概念,目前尚无立法上明确的解释,学理上一般将其定义为:“约定将来订立一定契约之契约。”预约合同本质上是合同,理应具有一般合同的特征,但它也具有某些特殊之处,即内容的确定性和灵活性。这主要是相对于本约而言的,预约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确定性,只有内容相对确定才能日后据以请求订立本约,这也使预约区分于仅仅作为订约环节中的磋商、谈判等程序。但是由于某些条件的不成熟,内容又不可能非常确定,这就给当事人留下了继续谈判的空间。这一特征在农业订单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如前所述,由于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订单的内容也必然是确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
该文章已同步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