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强制调解 |
分类:从业心得 时间:(2012-03-28 03:30) 点击:605 |
法院调解,是指在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通过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和结案方式。同审判相比,调解具有其独特的司法理论价值。首先,法院调解可以提高法院的工作效率,对争议灵活处理;其次,因调解协议是双方当事人合意的结果,乐于为双方当事人所接受,有利于搞好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能够确保当事人以最少的诉讼资源维护自己的利益。再次,能及时化解矛盾,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调解有利于及时实现当事人的利益,减少当事人的诉累和法院负担,使之尽管结案。 法院调解制度作为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长期以来在解决民商事纠纷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高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观念的不断转化,法制进程的加快以及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在司法实践中逐渐暴露出诸多的弊端,严重阻碍了其作用的发挥,以致于背离了调解的初衷,导致变质,成了“强制调解”。这给法院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也引起了当事人甚至全国人民的严重不满。 一、强制调解的成因 1、政治的影响。随着和谐社会的提出,全国上下各个机关、事业单位上行下效,一味迎合此项政策。基于“政治影响法律”的原理,人民法院也不例外。但是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这严重违背法院独立审判的原则,干涉了司法的公平公正。当调解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时,法官的个人责任和压力也随着增大,而法官个人难于实现目标或难于承受时,必然转嫁给了与其紧密关联的诉讼参与人员,于是每出现诉讼,法官首先要求当事人调解结案的情况,这里的调解就是“强制调解”。因为调解结案,不仅不会担心当事人上诉,还会对法官个人的年终考核大有好处。总之,法官就是喜好“调解”。 2、法律的影响。《民事诉讼法》第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92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不愿调解的,应当及时判决。”这些都为法官调解结案提供了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中,除了诸如公示催告、选民资格案件和宣告失踪、死亡等案件不能调解外,其它的基本上都可以调解。《民事诉讼法》同时还规定了对离婚案件和劳动纠纷等案件要优先调解。但是在现实中,有些法官基于理解上的偏差,再加上个人素质不高,“强制调解”的情况就出现了。 3、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法律恰恰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提供保障。而与法律密切相关的调解制度就变得举足轻重了。我们知道,我国实行的是两审终审制,当事人在一审判决后,如果不服可以上诉,这就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有些企业为了打官司,不得不暂时放下企业的发展。但企业是市场主体的主要参与者。企业都不发展了,何谈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出于社会经济效益的考虑,调解成了节约这一切的较好办法。案件到了法院,“强制调解”是由法官来,为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良方。 1、“强制调解”违背自愿原则 《民事诉讼法》第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法院调解存在的前提是当事人对私权的自由处分,它主要基于各方当事人意思自治情况下达成的合意,所以自愿原则就成为法院调解的首要原则,是法院调解制度得以存在的核心和基础。要保障当事人能够自由真实地表达意志,就必须在调解程序中坚持调解自愿的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规定了当事人有启动调解、调解方式、调解协议的达成、调解书的签收等自由,为诉讼中调解自愿原则落实提供了更完善的程序保障。但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案件到了法院,法官就强制要求当事人调解。众所周知,一般情况下,当事人不到万不得以不愿意打官司,只要可以不通过诉讼手段解决,只要可能通过其他手段获得还说得过去的弥补,或者只要还有必要与对方保持所谓的“和谐”,他们都不会选择诉讼。而进入诉讼程序中的纠纷,当事人的本意是要通过诉讼来解决争议,而法官的一句“最好调解”,如果当事人不同意,法官就会久调不决、以调压判,使得当事人本想通过诉讼解决争议的想法与法院要求“强制调解”成了矛盾。这严重违背了法律规定的调解自愿原则,属于法官权利的滥用。 《民事诉讼法》第十三条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它肯定了当事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放弃自己的民事权利。在现实的法律实践中,没有查清事实、分清是非的情况下,当事人即达成调解协议,正是当事人行使自己处分权的一种表现。但是法院强令当事人不得放弃这一诉讼权利实际上是剥夺了当事人的处分权,同时也是对当事人法律权利的一种侵害。因此,“强制调解”不仅损害他人利益以及违背当事人已作出真实意思,还会使诉讼双方过多作些让步乃至于过多牺牲自己的利益。 3、强制调解剥夺了诉讼当事人的上诉权利和申请再审权利 《民事诉讼法》第89条第3款规定,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法释(1999)4号规定,人民检察院对调解书提出抗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这些规定限制了当事人的司法救济权力。首先,对于一审判决,当事人可因不服而上诉。但是,一审调解生效后不可上诉这一限制当事人上诉权的规定致使上诉这一重要监督机制对调解无法适用。其次,虽然《民事诉讼法》允许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申请再审,但对申请再审的理由作了极其严格的限制,必须是“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并且要求当事人就此负举证责任。而由于调解过程的非程序性、随意性,当事人很难在事后将调解的具体过程予以再现,因而也就很难举证证明法官在调解中违反了自愿原则,申请再审成功的可能性相当小,审判监督程序很难启动。再次,《民事诉讼法》规定对民事调解书不能由检察机关提起抗诉,致使来自法院外部的监督也无法发挥效力。 5、强制调解影响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6、强制调解损害案外人合法利益 三、应对强制调解的几点建议 1、有法必依
该文章已同步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