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打闹为何瞬间变成恶性杀人事件 |
分类:时事点评 时间:(2015-04-10 11:00) 点击:405 |
孩童打闹为何瞬间变成恶性杀人事件 本期介绍: 两孩童在打闹中,5岁男童扔石头打中了7岁女童,女孩父亲得知后,与对方家长起冲突并持刀残杀3人。4月7日,女童父亲王某某涉嫌故意杀人罪在兰州中院受审。该案将择期宣判。 访谈内容 法帮网:各位网友朋友大家好!欢迎做客法帮《法律大家谈》,本期的嘉宾律师是来自广东穗港律师事务所的王春来律师,王律师,您好!欢迎做客法帮《法律大家谈》。 王春来律师:大家好,我是广东穗港律师事务所的王春来律师,很高兴来《法律大家谈》与大家探讨法律问题。 法帮网:因孩子打闹而引发冲突并持刀残杀3人,如此残忍行为令人发指,也令人痛心。王律师,本案女童父亲王某是否属于故意杀人?故意杀人罪的刑事处罚量刑有是怎样的? 王春来律师:王某此行为属于故意杀人。故意杀人罪的刑事处罚量刑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量刑时,应当破除不正当观念, 一锤定罪既不能认为杀人既遂的要一律偿命,也不能认为杀人未遂的一律不判死刑。要综合全部案情,正确评价罪行轻重和行为人的人身危险程度,给罪犯以适当的刑罚处罚。 法帮网:此案中王某涉故意杀人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故意杀人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有时候很难区分。王律师,故意杀人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里? 王春来律师:其根本区别在于行为人主观方面,前者以故意为其心理主观状态;后者为过失,包括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后者相对量刑较轻。 法帮网:王律师,在本案中,故意杀人罪的“故意”应该如何判断? 王春来律师: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即为故意。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以及明知必然发生危害结果而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即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 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所谓放任,是指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虽然没有希望、积极地追求,但也没有阻止、反对,而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任凭、同意它的发生。 法帮网:生活中,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出现打闹现象很正常,但是与对方家长冲突持刀残杀就属于故意杀人。王律师,故意杀人的主观要件是什么? 王春来律师:故意杀人罪在主观上须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故意杀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和错综复杂的。常见的如报复、图财、拒捕、义愤、气愤、失恋、流氓动机等。动机可以反映杀人者主观恶性的不同程度,对正确量刑有重要意义。 法帮网:女童父亲王某涉嫌故意杀人罪在兰州中院已经受审。该案王某对受害者赔偿又是一个值得期待的事情。王律师,对于故意杀人的该怎么赔偿受害者?赔偿的标准又有哪些? 王春来律师: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 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这只是原则性规定, 具体案情是更重要的。 关于赔偿问题,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规定如下: 1、丧葬费。(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 ) 2、被扶养人生活费。(根据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 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计算。被扶养人为未成年人的, 计算至十八周岁;被扶养人无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计算二十年。但六十周岁以上 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被扶养人是指受害人依法 应当承担扶养义务的未成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成年近亲属。 被扶养人 还有其他扶养人的,赔偿义务人只赔偿受害人依法应当负担的部分。被扶养人有数人的,年 赔偿总额累计不超过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额或者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 出额。 ) 3、 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 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 岁以上的, 按五年计算。 赔偿权利人举证证明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受诉法院所在地标准的, 残疾赔偿金或者死亡赔偿金可以 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相关标准计算。 被扶养人生活费的相关计算标准, 依照前款 原则确定。 ) 4、精神损害抚慰金。(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 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 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 题的解释》予以确定。 ) 5、交通费、食宿费等。(以死者家属实际合理支出考虑) 法帮网:聚焦法帮说法 解读热点民生。《法律大家谈》栏目感谢各位网友的支持。再次感谢王律师的参与。在此,也希望您对我们栏目提一些意见或者建议,以促进我们更好的为律师和公众服务。 王春来律师:作为《法律大家谈》的老朋友,我很感谢这档栏目为我提供了和众多网友互动交流的平台,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栏目越办越好,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参与进来!感谢法帮网!感谢各位网友!后会有期,谢谢! 结语:毋庸置疑,家长的这种行为既是对法律的漠视,也是素质不高教育观念扭曲的表现,而出现这种场景,受伤的最终还是孩子。试想,孩子从小就受到“不依不饶”甚至“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样“睚眦必报”的气氛熏陶,那么,在他们幼小的心灵又怎么会种下一个什善良宽容的种子呢?
该文章已同步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