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档案
律师统计
加载中...
网站公告

上海通润律师事务所是一家能够提供全面法律服务的综合性律师事务所,办公地址位于人民广场CBD商务圈,拥有200平方米高档办公场地,拥有专业律师和专业人员十余人。

上海通润律师事务所汇集了活跃于国内公司、金融、建筑、地产、政府法律事务等各个专业领域的优秀律师。基于对客户业务领域的深入了解,上海通润律师事务所凭借卓越的专业能力和高效的解决方案,成为客户长久信赖的合作伙伴。

秉承专业、务实、高效、优质的服务理念,上海通润律师事务所在持续巩固自身优势业务的同时,稳健拓展国际化、多元化的新领域,充分满足客户不断发展的新需求。

文章分类
网站文章
我的好友
暂时没有好友
最近访客

离婚诉讼中,如何处理与法官的关系?

分类:时事点评    时间:(2012-09-27 09:01)    点击:248

离婚诉讼中,如何处理与法官的关系?

打一场官司,要接触到各种各样不同的角色,比如法官、对方当事人、对方的代理律师、证人等。如何处理好与这些人的关系,对案件的成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如何处理与法官的关系

1.抱有一个正常的心态。

法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造就了其神秘性,但只是职业的差异,在其他方面,和正常的人都是一样的。因此,对于初次和法官打交道的人,应当充分尊重法官,服从法官依法进行的程序安排,但没有必要惧怕法官。有了一个正常的心态,才不会导致见了法官就激动,甚至有的当事人连话都不会说了,这是没有必要的。有的时候,当事人心理容易受到场合环境的影响,这种情况下,不妨多到法院周边转转,多看一些有关的法律书籍,或多与律师沟通一下,以缓和自己的心理。

2.理解法官时间有限性。

审理婚姻案件的法官一般手上的案件很多,当事人自己的案件,只是法官众多案件中的一个。对法官来说,办理当事人的案件只是其工作中的一小部分,而对于当事人来说,则是天大的事。因此,事实上形成了法官不急当事人急的局面。对于法官来说,只要在法定期限内审结案件,就是正常的。但对于当事人来说,早一天审完案件,早一天就会有个结果,就能早一天从痛苦和担心中解脱。因此,有些当事人一是为了案件早日得到处理结果,二是为了让法官对自己有一个好的印象,有时催促法官,或有时不断地给法官联系,打电话,甚至拉家长吐苦水。对法官来说,这些意义都不是很大,还很耽误时间,因为谁是谁非开庭时举证就可以了。但对当事人来说,法官爱理不理的样子,仿佛是受了对方的好处,或对方找关系了,不然为何对自己如此冷漠?因此,相互的不理解容易导致误会的产生。

3.理解法官居间裁判的地位。

当法官也不容易,一手托二家。裁决结果在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还得尽量让双方都感到过得去,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有的当事人在法官面前说了很多话,有意无意地希望多给法官一些利已的信息,但有时候却总觉得法官不给机会。有的时候,法官说了一些不利于自己的言辞,有的当事人就想得很多,认为法官是不是和对方当事人有关系,其实,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当事人一方杞人忧天。因此,正确认识法官居间的位置,与理解法官的言行举指,是很重要的。

4.适当保持与法官的交流与沟通。

毕竟法官要来裁决原、被告双方的争议,而开庭的时间有限,所有的事情开庭的时候一并处理有时候不可能,有些情况也可能是突发事件,必须与法官保持必要的沟通。当然,这个沟通和联系,应当在合法的范围之内。比如,接受代理后,向法官递交向种申请材料及各种法律文件,委托调查取证的反馈,突发事件如殴打事件、转移财产事件的通报、案件调解的进程等。只要与法官沟通的目的在于促进案件的审理,而不是明显站在一方角度的行为,与法官的交流与沟通一般会得到法官的配合和认可的。

5.有些时候,敢于对法官说“不”。

对法官的认同和服从不是无原则的。出于结案的需要,有时候个别法官在审理离婚案件时,可能也会采取一些手段,比如在调解时,说“我个人认为…”或“我们法院对你这样的要求很难支持”之类的言辞。有时候,法官的评述是事实求是的,但有时候,个别法官也是出于某些目的有意曲解或有意误导当事人的思想,以达到早日结案或其他目的。因此,当你的请求于法有据而法官却刻意推辞,或法官刻意让你接受某种条件时,如果感觉自己的合法利益将会受到较大的损失,可以拒绝法官的方案,而不必过于担心得罪法官。

 

该文章已同步到:
发表评论
匿名:
验证码:   匿名评论
温馨提示: 潘熙律师提供“合同纠纷  婚姻家庭  国际贸易  房产纠纷  公司法务  债权债务  ”等法律服务。
如果您有法律问题可以点此咨询潘熙律师,潘熙律师会为您的法律咨询提供解答。
您也可以拨打潘熙律师的电话进行法律咨询:13681605080,咨询时说明来自法帮网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潘熙律师网
FABANG LAWYER
法帮网首页 | 法律咨询 | 卢湾区律师 | 卢湾区律师事务所 | 法律知识 | 法律专题 | 法律法规
潘熙律师主页,您是第48474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