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石家庄走绿色崛起之路为民办10件实事 |
分类:生活随笔 时间:(2014-01-19 08:55) 点击:633 |
石家庄走绿色崛起之路为民办10件实事原标题:走绿色崛起之路甩掉重污染“黑帽子”“各位代表,频发的严重雾霾天气,既是生态环境问题,更是重大民生问题,已经影响了省会形象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昨日上午召开的石家庄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式上,来自全市的600多名人大代表听取了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市长王亮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面对调整结构和治理大气污染的双重压力,王亮在报告中坦言,“我们必须以决战决胜的信心、壮士断腕的勇气、只争朝夕的精神,真刀真枪地干一场,早日甩掉重污染城市‘黑帽子’。” 数字 2014年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0%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92‰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6%,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3.24%、2.63%、5.32%、11.67%。 服务业:打造“居家一公里生活服务圈” 报告提出,大力优化服务业结构,力促现代服务业超常发展。坚持做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层次提升,力争到2015年服务业比重达到50%。 以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商务服务业为重点,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内陆港国际保税物流园区等12个重点物流项目建设,突出抓好石家庄南部综合物流产业聚集区、正定商贸和西北(鹿泉)物流3大省级物流聚集区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物流节点城市。 以主城区中央商圈、国际贸易城商圈和石家庄新客站商圈为中心,做优做强核心商业圈,引领全市商贸发展,打造省会高端消费品牌。推进“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设,提升“双进”工程质量,增加社区服务网点,形成“居家一公里生活服务圈”。 交通:建成友谊大街、建华大街2条公交专用道 报告提出,围绕增强省会辐射带动作用,深化“一河两岸三组团”发展战略,提升规划层次和水准,实现由扩张性发展向限定发展边界、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形象品位转变。围绕强化省会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全面推进铁路东南环线和石津、石衡高速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南绕城高速、京昆石太高速、京港澳高速改扩建工程和石济客专建设,打造环省会120公里高速公路环线。完成308国道、307国道、三环辅道、新赵公路栾城赵县段等293公里的干线公路改造提升。 围绕拉开城市框架,启动南二环东延西拓和天山大街南延北展工程,加快形成南至衡井线、北至正定新区、东至藁城、西至井陉、矿区的城市快速通道;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年内已开工项目完成总工程量的50%以上,启动2号线管线迁改,加快谋划1号线跨河工程;全面推进新城大道建设,确保7月1日前建成通车,力争全长27公里的体育大街至正定新区的快速公交系统年内建成投用。启动和平路高架桥西延工程,完成槐安路与西二环立交桥前期准备工作,加快推进新胜利大街、新客站配套路网工程;建成友谊大街和建华大街2条公交专用道,开辟主城区通往县(市)的公交线路5条以上。 新区:年内奥体中心主体竣工 强力推进新区建设和古城保护。大力实施城市北跨发展战略,按照“低碳、生态、智慧”的理念,加快推进正定新区重大功能性项目和公建配套项目建设,为首批单位入驻创造条件,年内奥体中心主体竣工,综合商务中心、特教学校、新区中学投入使用,国际展览中心、石家庄经济学院、省二院新区分院等24个项目全面开工。新建续建隆兴大道等18条市政道路;启动地铁1号线新区预留工程建设,确保年底车站主体封顶;加快污水处理厂、地下水厂和地表水厂建设。加强古城规划管控,上半年全部完成古城保护项目规划设计。全面启动南城墙修缮、角楼修复、周汉河整治、南关村改造等十大工程。 大气治理:年内确保PM2.5浓度下降6% 力争年内在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排名中退出后五名,确保PM2.5浓度下降6%,重污染天气大幅减少。为此,石市将以建设国家节能减排示范城市为目标,以“压煤、抑尘、控车、迁企、减排、增绿”为主线,大力压减煤炭消耗,继续禁止新上涉煤项目,加大减量替代工作力度,确保全年削减煤炭400万吨。拆除和搬迁污染企业,启动三环以内所有污染排放企业有序搬迁工作,重点推进石钢整体搬迁,完成新大东纺织印染等5家企业的搬迁改造。统筹规划、逐步推进市区内大型仓储、批发市场的外迁工作。 严控机动车尾气污染,按照淘汰黄标车五年任务两年完成的要求,年底前全部完成剩余的5.3万辆淘汰任务。实施减排攻坚行动,全部拆除钢铁行业14台90平方米以上烧结机烟气旁路;全部完成大型水泥企业生产线脱硝工程;按期完成电力行业9家电厂24台燃煤发电机组脱硝和烟气旁路拆除任务;力争关停淘汰热电二厂南厂区和热电三厂小火电机组;所有在建工地实行绿色施工,所有露天矿山、采砂场实行绿色生产,关闭22家露天矿山。 就业: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报告强调,必须大力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优先保障民生投入,优先安排民生项目,优先解决民生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报告提出,2014年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下岗再就业工作,统筹抓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大力拓宽就业渠道,充分发挥服务业、劳动密集型和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优势,努力扩大就业规模。完善扶持创业优惠政策,健全城乡均等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对困难家庭、失业人员开展就业援助帮扶,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年内城镇新增就业9.6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2万人。 医疗卫生:启动实施单独二胎政策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巩固基层医改成果,力争优质服务示范卫生院达到50所,示范村卫生室达到200所。推进优质卫生资源倍增工程,确保市一院中心院区病房楼、市四院谈固院区、市五院门诊医技楼完成主体工程,加快市一院赵卜口院区建设。开展社区家庭医生契约服务,组建480支“片医”团队,发放200万张居民健康卡。稳定低生育水平,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医疗养老扶助保障体系,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全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4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73万人。切实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工作,年内全部县(市)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 视点:2014年为民办10件实事 2014年,石市将继续集中财力,全力办好利民惠民十件实事: 1、提升供热质量,对全市100个老旧小区的二次管网和换热站进行改造; 2、缓解交通拥堵,完善交通诱导系统。 3、升级改造主城区50条小街小路,打通民生路等4条断头路; 4、整治老旧小区环境,对100个老旧小区道路、路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 5、缓解“入园难”问题,新扩建50所公办标准化幼儿园,规划建设面积10万平方米,新增入园幼儿8000人; 6、改造提升公园广场; 7、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对全市现有的51个街道办事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进行提档升级,配备必要的文化活动器材; 7、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启动建设规划总用地面积1.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的全民健身中心,年内完成主体工程; 8、保证饮水安全; 9、开展助残行动,为1000名贫困听力障碍人员免费配发助听器,为10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为300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提供药物,为200户残疾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 10、山区贫困学生免费就读,为山区6县56所学校转移安置的12356名深山区贫困家庭学生发放生活、交通补助,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吃、行全免费。
该文章已同步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