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资料
蔡骏
蔡骏律师

加载中...
  • 执业证号:13604201010556243
  • 资格证号:
  • 地区:江西-九江
  • 手机:07918451234
网站公告
欢迎来到蔡骏律师的网站
分类
网站文章
好友
暂时没有好友
访客
友情链接
留言

  • 暂时没有留言

马皑:预防人格障碍者犯罪需要社会系统干预

分类:时事点评    时间:(2010-08-29 01:19)     点击:730

  本文来源于财新网  2010年08月26日

      【财新网】(马皑 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刘赘衡是否属于精神病人,最终要由司法鉴定说了算。但从目前的资料分析,我认为他属于明显的心理障碍,表现为认知上的偏执,和具有分裂型与边缘型特征的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者犯罪,在近几年,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与我们的社会近30年迅速发展,社会分层加剧有直接关系。客观地说,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我们更注重经济的发展,忽略了公众的心理健康,特别是个人对社会转型的适应。可以断言,刘赘衡的犯罪心理的形成,与社会现实有直接关系。从犯罪心理学看,他缺少社会支持,缺乏家庭和朋友,社会政府的支持,缺少与社会的情感互动,同时又反过来缺少对家庭和他人的依恋。

  在我们当前的社会中,人格障碍者,不是少数人,在学术上,我们称之为心理弱势群体。有人格障碍的人,存在认知偏执,无法融入社会,容易和社会产生冲突,矛盾,用暴力的方式宣泄情绪。

  在刘赘衡的案件中,其实,他姐姐不是没有报案,而是警方接到报案后,当成家庭纠纷简单看待。正确的做法是,警方在接到此类报案时,不要看事,而是要看人,事情简单,可是牵涉的人可能具有潜在的危险性。所谓由事到人,有了事件后,要特别关注主体是谁。我们应该设置常态的预案模式,由社区和警方作为探索信息的触角,然后将收集到的信息交给专门的部门分析,最后要有个决策。所谓的专门部门应该由心理学、精神病学、公安和社区工作人员组成。

  目前,我国仅仅是社区调解和治安的干预。至于更深一步的,即对于具体人的干预,还没有。我们应该了解哪些人属于心理弱势,有了了解,才能有的放矢采取预案。

  我在十年的犯罪研究中发现,在中年人中有一部分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弱势群体,这些人在40岁-50岁之间,长期没有稳定的收入,由于社会或个人的原因缺少社会适应的能力,与家庭或其他人有明显的人际冲突或利益冲突。个别的会经常扬言要使用暴力。社区和警方,对这些人应该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

  他们和改革的30年有直接关系,成了社会剧变中被淘汰的人。所以,对他们要特别关注。具体的切入点,就是从这些人和家庭以及单位的矛盾切入,去发现。人格障碍的形成和个人经历,家庭环境和社会大环境有关。刘赘衡的姐姐虽然帮他解除了后顾之忧,抚养他的孩子,但是无法进入他的心灵。

  刘赘衡的历史,处于我们国家激荡变化的50年,同时,他个人的人生也发生了重大的事件,例如父亲去世,工伤后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外出打工,家里着火等。作为个体,刘赘衡在社会大浪潮中,上下波动。近30年,中国的变迁,让每个人的心理都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速度,冲突的内心和社会适应不了。

  那部分中年人的弱势群体,表现为经济、权力、能力的弱势,更表现为心理的弱势。他们是被淘汰的一个群体。但是,这些人已经定型了,很难有效改变,只能采取特别关注,如果他们有正当诉求,要给予满足。生活无着的,要优先尽力安排。如果不解决生存问题,不满足基本需要,所谓解决认知缺陷是奢谈。

  关于预防人格障碍者犯罪,全世界很多国家都没有很好的预案。但是,在美国,有三种比较常态的干预。第一是有社区的干预,两口子吵架,邻居报警,人们认为彼此有这种义务。中国人没这个习惯。第二,是宗教的平台,这是比较好的情绪疏导方法。在中国,30年来,中国从熟人社会变成生人社会,家庭邻里,亲情,变得生疏化,还有流动人口问题。这都导致了目前的认知和心理不健康的问题。第三,国外还有很好的社工。社工能和弱势群体建立朋友关系,让他们感受到爱。

  可见,解决人格障碍者犯罪的问题,不是政府和政党能独自解决的,需要每个人都参与。我们要真正出于善良地关注身边的人。除了对个人进行心理梳理,还需要全社会的大环境向善发展,例如政府诚信、司法公正等。■

发表评论
蔡骏:
验证码:   匿名评论

蔡骏律师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