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赖,你能逃多远?你又能逃多久? |
分类:时事点评 时间:(2014-05-12 08:27) 点击:368 |
老赖,你能逃多远?你又能逃多久? 执行规则知多少——执行原则、制度和措施 北京商安(重庆)律师事务所律师 王中良 要破解执行难,首先必须对我国现有的执行规则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惟其如此,才能兵来剑挡,水来土掩,更好的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打击“老赖”横行的现象。下面笔者主要通过与行政执行、刑事执行的对比来介绍一下我国的民事执行,并深入探究民事执行的基本原则、具体制度和执行措施。 何谓民事执行?民事执行也称民事强制执行或者强制执行,指当债务人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民事义务时,人民法院运用国家公权力,依法采取民事执行措施,迫使债务人履行义务,实现债权人权利的法律活动。 民事执行不同于行政执行。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执行由行政机关或者人民法院进行,执行根据包括法院的行政判决书、裁定书,以及行政机关制作的行政决定书、命令书等;而民事执行在我国只由人民法院进行,执行根据包括法院的裁判文书、仲裁裁决书和公证债权文书。 民事执行也不同于刑事执行。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刑事执行由公安机关或者司法行政机关下属的劳动改造机关执行,刑事罚金、没收财产、死刑等判决的执行,由人民法院执行,必要时可以会同公安机关执行。刑事执行的执行根据只能是人民法院制作的刑事判决书、裁定书、支付令等。 一、执行的基本原则 (一)执行合法原则 民事执行活动必须以生效的法律文书为依据,依法定程序和方式并遵守实体法的规定进行。 (三)执行适度原则 执行适度原则,也称比例原则,是指执行措施必须是必要而适度的,要求对被执行人的执行必须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在执行目的与执行措施之间、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利益之间保持合理的平衡:一方面把债务人的痛苦降到最低点,另一方面确保债权迅速、充分的得到实现。 (六)执行标的的有限原则 执行标的是指人民法院的执行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包括被执行人的财产和行为两个方面,但不包括被执行人的人身。 (七)兼顾被执行人利益原则 兼顾被执行人利益原则,是指在执行过程中,人民法院必须照顾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 (八)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相结合,是指人民法院在执行中既要采取强制手段,又要对当事人多做思想教育工作以促使其自动履行。 二、强制执行制度 我国的强制执行制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包括被执行人财产报告制度、立即执行制度、限制出境制度和协助执行制度。 (一)被执行人财产报告制度 为了敦促被执行人及时履行执行义务,防止被执行人利用转移、隐匿财产的方法逃避债务,《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应当报告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被执行人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被执行人接到执行通知后,不仅需要报告现有财产的状况,还要报告一年前的财产持有情况。 执行好此条规定,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程序上的要求。法院应当先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只有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才能要求其向法院申报财产,要求被执行人对财产申报的真实性做出保证,并及时将被执行人申报财产的情况告知申请执行人,以便通过听证、调查核实、委托核查等方法核实情况,并对虚假申报的被执行人采取制裁措施。 二是把握好报告财产的范围和种类。被执行人应当报告以前及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包括财产变动情况。财产种类一般应当包括银行存款、现金、有价证券、土地使用权、房屋不动产,交通运输工具、机器设备、产品、原材料等动产,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财产权利,其他财产。 报告财产令给“赖账者”戴上紧箍咒,报告财产令是司法解释规定的一种新的法律文书,这种法律文书过去在实践中很少使用。过去实践中许多法院虽然也要求被执行人报告财产,但一般的做法是在发出执行通知时向被执行人发送一份财产报告清单,启动报告程序时没有非常正式的法律文书。民事诉讼法正式确立被执行人强制报告财产制度后,报告财产程序的启动应当更加明确、正式,报告财产的期间、报告财产的范围以及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的法律后果等问题也应当正式告知被执行人。 基于上述考虑,《司法解释》第三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责令被执行人报告财产情况的,应当向其发出报告财产令。报告财产令中应当写明报告财产的范围、报告财产的期间,以及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的法律后果等内容”。被执行人应当报告的财产范围非常宽,《执行解释》第三十二条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被执行人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七条的规定,应当书面报告下列财产情况: (一)收入、银行存款、现金、有价证券; (二)土地使用权、房屋等不动产; (三)交通运输工具、机器设备、产品、原材料等动产; (四)债权、股权、投资权益、基金、知识产权等财产性权利; (五)其他应当报告的财产。 被执行人自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至当前财产发生变动的,应当对该变动情况进行报告。被执行人在报告财产期间履行全部债务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结报告程序。 该条规定应报告的财产既包括现金、动产、不动产,也包括债权、股权、投资权益、基金、知识产权等财产性权利;既包括当前的财产情况,也包括被执行人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至当前发生的财产变动情况。《执行解释》第三十三条则做了具体的补充报告的期限:“被执行人报告财产后,其财产情况发生变动,影响申请执行人债券实现的,应当自财产变动之日起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补充报告。”在第三十四条规定了查询和保密制度。第三十五条规定了执行法院可以依申请或职权调查核实制度。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被执行人有财产,就是故意拖延不执行。在我国执行程序中不仅首次明确规定了财产报告制度,并且解释做了进一步的具体规定。作为被执行人的一项法定义务,财产报告使法院在调查被执行人财产状况方面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可以保证执行工作顺利开展。 (二)立即执行制度。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六条第二款规定“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有可能隐匿、转移财产的,执行员可以立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按照法律规定,立即执行制度的启动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二是被执行人“有可能隐匿、转移财产”。第一个条件很好理解且也易于把握,因为它同时也是启动执行程序的前提。问题的关键在于第二个条件,什么情况下构成“可能隐匿、转移财产”、如何发现“可能隐匿、转移财产”、“有可能转移、隐匿财产”是否需要相应证据、证据由申请人提供还是法院主动调查,这些问题如何理解与把握事关该项制度能否发挥应有作用。同时,还对停止某些处分行为的执行,或者请求继续执行的设定了条件。 司法实践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准确把握适用条件。要把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这一客观事实与有可能隐匿、转移财产这一主观判断有机结合起来,必须两者同时具备,才能立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特别是在主观判断上,既要有根有据,但又不能过于严格。 二是要依法发出执行通知书。为了更全面地履行好执行有关程序,在法律条文之间衔接不是很明确的情况下,应当继续发出执行通知书,可写明令其立即履行即可。 三是要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对于各种强制措施,必须制作裁定、决定等,并依法送达,保护被执行人对执行程序的知情权、参与权以及提出异议的权利。 (三)限制出境制度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一条规定,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可以对其采取或者通知有关单位协助采取限制出境措施。《司法解释》第三十七条规定了限制出境人员的具体范围,在被执行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情况下,不仅包括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而且还包括诸如财会人员等影响债务履行的直接责任人员。被执行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则可以对其法定代理人限制出境。 限制出境的目的主要是促使被执行人履行债务,防止其逃避执行,《执行解释》第三十八条规定了如果被执行人已经履行了法律文书确定的全部债务的或者被执行人提供了充分有效的担保或者申请执行人同意的,限制出境的理由即告丧失,人民法院应当及时解除限制出境措施。《执行解释》第三十九条进一步具体规定了执行威慑机制的方式及费用的负担。 当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时,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有关单位限制被执行人出境,人民法院也可以在征信系统记录被执行人不履行义务的情况,同时可以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人的信息。通过这三方面的措施,有利于形成齐抓共管、多头幷举、各部门联动、依靠社会各界力量,合力解决执行难的局面。 (四)协助执行制度 强制执行中涉及到的问题往往是多方面的,单靠法院是无法解决的,需要各有关部门密切协作,积极配合。目前,人民法院正在建立健全全国性的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将全国法院每年受理的所有执行案件的基本信息全面登录,并允许当事人、社会公众查询,再将该系统与金融、工商登记、房地产、交通、出入境管理等部门以及其他社会诚信体系网络相链接。这样做可以逐步从法律、经济、生活、舆论等各个方面对被执行人进行制约,使其在融资、投资、经营、置产、出境、注册新公司、高消费等方面,都受到严格的审查和限制,促使其自动履行义务,最大限度地实现债权。 此外,民事诉讼法对不履行协助义务的单位增加了拘留、司法建议纪律处分等处罚措施。民事诉讼法第114条,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对仍不履行协助义务的,可以予以拘留;并可以向监察机关或者有关机关提出予以纪律处分的司法建议。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执行的顺利进行。 三、执行措施 根据执行措施目的和功能的差别,执行措施可分为控制性执行措施、处分性执行措施以及其他执行措施三大类。 控制性执行措施也称保全性的执行措施,是指以防止被执行人的财产被转移、隐藏、变卖、毁损为目的的执行措施,包括查封、扣押、冻结、扣留、禁止交付等措施; 处分性执行措施是指以将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变价以清偿债务为目的的执行措施.拍卖、变卖、以物抵债,划拨,提取。 四、执行强制措施 执行强制措施包括罚款、拘留乃至追究刑事责任。 (一)罚款 对有能力履行义务的个人或者单位,执行法院有权处以罚款,对个人的罚款额度,2012年修改民事诉讼法以后,提高为10万元以下,对单位修改为5万以上100万以下。将拒不履行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裁定的给予罚款措施,大大增加了被执行人拒不履行判决裁定的“成本”,在加大处罚力度的同时为解决“执行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手段。 然而在实务中,大多数被执行人,不能履行债务的原因不是因为有现金不履行,而是由于自己认识上的偏差,或者仅有财产不愿变现,导致没有履行,或者在银行等部门留下在执行期间有金钱履行的痕迹,从而被人民法院认为构成拒不执行,因此,人民法院动用对被执行人罚款的权力,几乎为零。 (二)拘留 对上述论及的被执行人,从银行或者其他途径上反映出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却没有履行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从而构成拒不执行,通过执行程序,教育仍不履行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动用拘留的措施,也是在执行程序中,经常动用的 手段措施。拘留的期限一般为15日以下。今年最高法院未了规范和打击拒不执行力度,一般情况下,只要被执行人没有履行生效的文书,通过执行程序,仍不履行的均可以对被执行处以拘留的措施,即是说,拘留被执行人是原则,不拘留是例外。 (三)追究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与上述拘留措施不同的是,构成犯罪,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否则不能定罪。拘留是针对拒不执行所有的裁判文书,包括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仲裁机构裁决书、调解书、公证文书、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决定书等。 而拒不执行罪仅针对的是人民法院的判决书和裁定书,若被执行人拒不执行的是人民法院的调解书,原则上不构成本罪,若被执行人拒不执行的是仲裁裁决书、公证文书、或者行政决定书等,原则上也不构成本罪,其原因在于这些文书并非国家司法机关的意思表示,有的是当事人意思的一致表示,有的是其他行政机关、公证、仲裁机构的意思表示,当事人不履行,没有侵犯司法机关的权威,也没有妨害司法机关的管理行为。
该文章已同步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