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合同诈骗律师 |
分类:时事点评 时间:(2013-01-20 17:04) 点击:546 |
合同欺诈中相关法律规定 《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根据上述规定,合同欺诈,是指交易的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当事人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或误导对方当事人陷于错误认识并做出错误的意思表示,而实现签订合同目的的民事欺诈行为,民事欺诈所破坏的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自由和民事法律行为应当遵循的诚实信用、公平合理的原则,因此它只能发生在民事法律关系这一特定的范围中。合同欺诈的民事责任承担方式主要有返还财产和赔偿损害。 合同诈骗的相关法律概念 合同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目的,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诚意或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法,通过订立合同,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产的诈骗犯罪行为。合同诈骗不仅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而且也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构成了刑事犯罪,合同诈骗行为人要承担刑事责任,主要方式是有期徒刑和判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以上不难看出,就字面含义而言,二者非常相似,在实践中,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也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两者在欺诈手段、合同履行瑕疵、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等客观方面上往往难以辨别。事实上,合同欺诈和合同诈骗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欺诈行为,只不过是在主观故意、社会危害性等方面有所差别而分别被纳入民法和刑法调整。 如何准确区分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一直以来都是司法实践中颇为棘手的问题。虽然最终由司法机关定性,但是承担民事责任还是刑事责任对于合同当事人来说有天壤之别,公司决策者也绝不能掉以轻心。准确了解合同欺诈和合同诈骗区别对于公司决策者制订运营计划及防范法律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深层分析】 合同纠纷:如何区分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合同欺诈和合同诈骗诸有多相似之处在于:第一、两者都发生在经济活动中,都有明确当事****利义务关系的合同存在; 第二、两者都采用欺骗方法,包括捏造事实、歪曲事实真相和隐瞒事实真相等,意图使对方陷入错误; 第三、两者都是在故意的状态下行骗,不存在过失的问题;第四、行为人都可以对特定的财物取得不法占有状态,即非法占有对方按合同规定交付的“标的物”。 然后,合同欺诈和合同诈骗毕竟存在差异,因此由不同部门法调整,承担的责任也可谓天差地别,明确二者的区别对于指导实际有更大的意义。 合同欺诈和合同诈骗最关键的区别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合同欺诈的行为人采取欺骗方法, 旨在通过双方履行约定的民事行为不公平地获得对方的财产或财产性利益。而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签订合同的着眼点不在于合同本身的履行,而在于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的财产。
该文章已同步到:
|